香港《明报》编译称,英国一项研究显示,七成饮料瓶都由较具回收价值的PET制造,但在缺乏配套及鼓励政策下,目前回收塑料瓶成效并不显著。目前全球每分钟约售出100万个塑料瓶,当中只有14%被回收。就算这些塑料瓶被回收,都因为现行技术不足而只会被分解成低级塑料,用于其他用途。换言之,生产商仍要不停利用石油生产新的饮料瓶应付需求。
如果酵素分解PET能达到工业级运作,将大大有利环保事业。BBC科学编辑舒赫曼(David Shukman)指出,目前改造酵素的发现要真正落实应用仍有很多挑战,包括如何令酵素食胶能力达至工业级,以及如何低成本大量生产。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化学家琼斯(Oliver Jones)说,酵素能够大量生产,而且无毒,但要利用酵素大量分解塑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现时最可取的仍是应尽量减少生产塑料、塑胶瓶。
政策及完善的回收配套是改变消费者习惯的关键。欧盟今年初便推出《欧盟塑料策略》,策略其中一个目标是改善塑料的生产、使用及弃置方式,改革产业链,并设立新的循环再造设施及统一系统,务求令循环再造变得有利可图。
香港环保组织“绿惜地球”去年引述环保署资料指出,2015年被弃置的PET塑胶、塑料瓶约5万吨,被回收的只约4000多吨,回收率只有7.6%,较2014年的14%大跌。该组织调查发现,逾八成受访废胶回收商拒绝回收胶瓶。环保署指出,废胶回收率偏低主要源于国际油价近年处于低水平,塑料原材料价格下降,令回收商对废胶回收意欲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