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大街上几乎人手一瓶饮料。不管是为了解渴还是为了解暑,解决的都是一个健康问题。不过,指望花花绿绿的饮料为健康提供保障,却并不是只管仰头喝下去那么简单。不是说喝饮料喝出头发、指甲、苍蝇,会影响你的健康,这只是像喝出一个大奖一样的小概率事件,问题在于,亚里士多德说:“当你被水噎住时,你还能喝别的什么饮料把那口水送下去呢?”
亚里士多德思考的是哲学问题,说这话时塑料瓶装饮料还没有发明出来,但他此言的逻辑却很有启发意义:当瓶子有问题时,你还能保证它里面的饮料能为你带来健康吗?
对饮料瓶的健康安全隐患最担心的是饮料生产消费大国美国。前不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塑料瓶、易拉罐、透明奶瓶等饮料食品包装中含有的一种常规化学成分双酚A(BPA),容易导致人体“性别偏移”。该研究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两组接受调查的人员中,饮用PC(聚碳酸酯)塑料瓶装水的一组,其尿液中BPA的含量比喝不锈钢瓶装水的一组高出69%。而BPA是一种类似于雌性激素的化学物质,可以引发人体荷尔蒙的反应。
前些年,医学界对BPA是否危害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一直存在争议。去年9月,《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BPA与成年人的心脏病、糖尿病、肝功能紊乱等存在关联性,让结论趋于明朗。一个月后,加拿大政府宣布BPA为有毒化学物质,成为全球第一个将BPA列为有毒物质的国家。今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也发布BPA禁令,并于9月份正式生效。北美地区纷纷出台禁令,再加上现在哈佛大学的这项“填补‘性别偏移’推断空白”的最新研究结果,想必会引起更多国家对BPA危害性的关注。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我们更应当对BPA问题高度重视。当下正火的上海笑星周立波讲,某地计生办门口挂着某“超女”的海报,上书7个大字——生男生女都一样。这虽是一个包袱,但抖完之后你是否会这样想,现在“超女”“超男”们奔向中性化,这是否是拜BPA所赐呢?
其实,我国医学界早就对BPA进行过科学研究,也发现其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而我国政府对BPA的商业应用也有所限制,出台了《GB 13116-91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GB 14942-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等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只是限制,并没有完全禁止。而且,就市场现况看,一些企业似乎并未严格按标准执行。
国家日后会进一步加强对BPA商业应用的管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期待政府出台更加科学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时候,消费者当下喝饮料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只要避开用聚碳酸酯(PC)包装的饮料就行了。市场上的塑料容器均有自身使用材料的标识,通常显示于容器底部。这个标识是一个小三角形,里面有1~7这几个数字,分别代表7类用料。用料不同,使用上的禁忌也有所不同。从“1”到“6”,用料依次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氯乙烯(PVC)、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丙烯(C3H6)、聚苯乙烯(PS,即俗称的“保丽龙”),“7”代表的是除上述6类之外的其他塑料,其中就包括聚碳酸酯(PC)。如果你买饮料时,看到瓶底三角形中有“7”这个数字,你该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