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从泉州市区拉回一车塑料瓶,堆得五六米高的麻袋,远远望去非常壮观。纯熟地卸完塑料瓶,他甩了甩汗珠,脱下T恤,跟工友们聊着一天来的收获。 小李是泉州市区江南街道乌石社区泉清再生资源加工厂的一名员工。每天清晨4点,他就得起床,赶赴泉州市区各地收买各种塑料废品,待收得满满一车大约两三百斤后,赶紧运回工厂,等候加工。 泉清再生资源加工厂内,汇集了泉州近一半塑料瓶,一天均匀可收买、加工两三吨,然后运往全国各地,用来作拉链、衣服的辅助资料等。 一个平常被当成渣滓扔掉的塑料瓶,是如何变身为拉链的?5年前从父亲手里接过加工厂的翁祖力,引见了与“渣滓”打交道的流程。 “这些卸完的塑料瓶,先要经过火拣工人的第一道审阅。”翁祖力说,一个塑料瓶进来加工厂,外壳难免有污渍,因而工人们都得把瓶子和商标纸、瓶盖分开,并依据不同品种辨别开来。 然后,瓶身进入二楼的传送带平台。十多位工人在传送带边上,依据瓶子的不同颜色,再逐个分类,最后再进入粉碎机,不一会儿时间,瓶身就变成碎片了。最后,工人打包,再将塑料碎片运送到有需求的各工厂。 这些碎片可“变身”棉花、衣服、化纤、拉链及地毯等辅助资料,分送到全国各地。瓶盖和商标纸则另外搜集,由特地的工厂留作回收用。 翁祖力说,每年6月起,各种塑料瓶耗费极大,工人们简直每天都得进来收买塑料瓶,不断持续到10月份。在他看来,塑料瓶本是白色污染,一旦没处置好的话,将污染环境。而经过他们这种回收厂,这瓶子的每一局部均得到了相应的处置。所以,虽然是跟“渣滓”打交道,也其乐无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