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中心 |
|
|
|
|
|
|
|
龙城餐厨垃圾大调查: 部分潲水变成了油? |
发布日期:2011-06-02 23:46:15 |
点击: |
|
核心提示 把餐厨废弃物提炼加工成潲水油(也称地沟油),这些油再经非法渠道回流到餐桌上长期以来,有关潲水油的传言一直让众多市民担忧。近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全区开展潲水油专项整治。 潲水油是否真的存在?监管部门有何举措?上述意见要求各地将小餐馆、餐饮摊点和工地食堂等作为主要对象,并以集贸批发市场等为重点,查处假冒伪劣、来源不明食用油的销售和使用,今报记者继续分头采访,所得结果有喜有忧,仍须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餐饮店: 弥漫潲水油传说 所谓潲水油,泛指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劣质食用油。它的种类已被证实至少有三种:将下水道的油腻漂浮物或餐饮企业产生的剩饭剩菜(即泔水)经简单加工提炼而成的油;从劣质动物肉类和脂肪中提炼的油,以及被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有人爆料揭秘 某店加工潲水油 一名曾在柳州某餐饮店当厨师的梁先生致电今报热线,称他此前供职的饭店所使用的食用油,均是店家自行提炼的潲水油! 梁表示,许多用油量大、口味偏重的饭馆餐厅,在食客用餐完毕后,将潲水全部收集在大型水桶里,随后通过过滤装置,把汤底残渣滤掉后,用汤底提炼出油,然后加入香料,辣椒遮盖异味后再次在烹饪中使用。 梁说,他在该火锅店内工作了将近一年,在发现这个秘密后,便向老板提议停用潲水油,担心潲水油危及食客健康。不料老板嫌他多事,梁为此辞了职。 据梁称,该饭店在柳州有一定规模,本以为只有某些小餐馆或者大排档才会使用潲水油,但没有想到有大餐馆也会使用。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也曾有业内人士声称,一些味道比较重的饮食,因为可以靠香料和辣味遮掩味道,其使用地沟油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这已经成为‘常识’。业内人士提醒:喜欢此类风味的市民,如果店家提供的麻辣火锅价格便宜得让你心动,最好留个心眼。 部分饭店明示 主动公布油源 柳州市罗池路的一家餐饮店,规模不大,自开业以来一直在收银台旁悬挂一块牌子,上面注明了用油用料的详细来源。 该店负责人杨女士向记者出示了数张购买食用油的发票,以证明自己的用油确实与牌子上标示的无异。她称,该店每天用油量在25公斤左右,每10天左右进一次货,都是有据可查,我们不会给顾客食用地沟油! 杨还表示,实打实的用料会带来成本压力,但本着薄利多销和赢取食客信任的原则,她还是将这项原则从2000年开店起坚持至今,现在每天的营业额都不错,大多数都是回头客的功劳。 但是,记者走访周边数家餐厅发现,能够向顾客明示用油用料来源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一名刚在杨女士的餐饮店用餐完毕的市民表示,明示用油用料的做法虽好,但敢于明示的餐馆毕竟还是少数,如果相关部门要将这一做法推广并形成制度,加以监督,或许地沟油就难以获得生存空间。 部分顾客恐慌 自带油吃快餐 虽然看似有坚持原则的餐饮店存在,但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受访市民对于餐饮企业的用油用料情况,依然保持着一种不能完全信任的态度;而在对潲水油的危害具有相当的认识,并且确认潲水油仍被使用的现状,还有一些市民似乎成了惊弓之鸟。外出就餐时,会不会吃到潲水油?成为不少市民的一大顾虑。 家住跃进路东一巷的韦先生由于没有结婚,因此经常在外面的小餐馆解决一日三餐问题。他说:许多饭菜的用油量很大,比如一份6块钱的炒饭,盘子底都是油,按道理来说店家在成本上应该是能省则省的。我很怀疑店家是真的下了本钱,还是这些油有问题。 市民杨先生不久前曾外出吃火锅。席间一些油溅到了桌子上并凝结成蜡状。杨心中立刻布满疑云,担心火锅用的会不会是地沟油,或者锅底里参杂了什么添加剂。虽然他知道动物油脂遇冷后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性状,但始终也不能完全放心。我可能有点草木皆兵,但地沟油实在不能不防。 由于油的好与坏很难凭口感来辨别,柳州市民林女士认为,经常去快餐店的顾客,不妨自己带食用油去快餐店加工,她觉得是这是最稳妥的一个办法,虽然有些麻烦。 工地食堂: 多用品牌瓶装油 施工管理人员也在工地食堂进餐,问题油是不可能出现在厨房里的。12月16日,记者来到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文庙工地,就工地食堂用油情况展开调查。 据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柳州文庙重建工程虽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但每天仍有30多人要在工地食堂用餐。为解决工作人员的吃饭问题,施工方聘请了专职的炊事人员,负责采买原料和煮饭烧菜。 5升装的花生油,两天就能用完一瓶。在文庙项目工地食堂内,负责厨房炊事工作的李师傅指着案台下的十多个油瓶告诉记者,工地对厨房用料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天买进那些原料,花了多少钱,都要列出开支明细,并以此作为报账依据。 在工地食堂吃饭,我们心里踏实,而且味道也不错。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对工地食堂的膳食卫生情况,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一般情况下,工人都在食堂内用餐,很少在外面的大排档吃饭。 李宁体育馆工地的食堂设置与文庙略有不同:工地为30多名管理人员专门设置了一间食堂,而工人们则分为几个组,每个组都有各自独立的厨房。据了解,李宁体育馆工地的炊事人员均由施工方聘请,工人们每天的伙食费为10.5元,其中7.5元为菜钱,余下的3元则用于采买米、油、调料等。 我们这组一共13个人吃饭,原料就近在桂中市场采买。记者走进其中一间厨房,一名炊事人员正在忙着切菜备料,案台上摆放着各种调料,记者注意到,该工地的厨房用油同样也是5升装的品牌瓶装油。这名炊事人员表示,虽然工地管理人员和工人是分别开火煮饭的,但大家都比较重视厨房的用料问题。而且负责采买调料的人也在工地吃饭,膳食中加入的食用油还是很有安全保障的。 连续几日,记者还走访的其他几个市政重点工程工地,食堂用油情况基本与柳州文庙、李宁体育馆相似。在一些工地,记者还看到挂在食堂墙壁上的食堂卫生责任制等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采购腐烂变质、生虫有异味或《食品塑料瓶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而在河东片区的一些商业楼盘工地,记者没有发现专门配备的民工食堂,在这里劳作的民工主要在附近小餐馆吃快餐,食堂用油当然无从查访。尽管如此,民工的随意就餐,是否能够保障身体健康、饮食安全,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流动摊点: 油炸用油无人管 臭哄哄的臭豆腐,香喷喷的油炸食品,热辣辣的铁板烧,无不让人垂涎欲滴。针对在柳州街头流动的这些油炸摊点,记者同样对其用油进行探访,但发现这些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处于流窜街头摆卖状态的摊点,不但缺少监管,还个个声称自己的原材料是正规产品。当然,其他市民听到此言,更多的还是表达对其卫生状况的担忧。 油太贵,串串烧不贵 12月16日,柳州刚刚雨过天睛,许多躲在家里避雨的油炸摊贩,又纷纷露出街头做生意。在飞鹅路逸夫小学旁边的一个巷子口,两个铁板烧摊子各架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占据了巷子口两边的最有利位置,两名贩子正用手中的小铲子翻炒铁板上的鱿鱼串、牛肉串等食物,铁板上的油,混合着红黑色的辣椒粉,将食物炸得滋滋响,一阵阵浓烈的香味飘散开来。 一元钱一串,吃吗?一名女贩向记者吆喝。当记者装作有所顾虑的样子指着铁板上的红黑色的油问她那是什么油时,她信誓旦旦地说,这些油虽然是调和油,但却是从超市买来的,绝对安全。然而,记者看到其放置在三轮车上的油瓶,却是一个旧塑料瓶,瓶身没有任何标识,油渍斑斑,根本看不清瓶里油的颜色。 随着下午放学,校门打开,三三两两的小学生陆续将这两个摊子围了起来。我从来不让孩子吃这些路边摊的食物。一名前来接小孩的家长,见到这些油炸食品如此受学生欢迎,不禁摇头。他说,这些油炸食品,由于都用辣椒等味道浓烈的配料,油和各种肉的品相和味道很容易被掩盖,让人很难分清好坏,让人难以吃得放心。 记者数了数,在飞鹅路仅类似铁板烧摊点就有约十家,此外还有十余家卖臭豆腐和油炸薯片的。这些流动摊点的装备都非常简陋,一口铁锅或一块铁板,一罐煤气,一些配料,架上一辆人力三轮车,在街边一摆,即可开卖。 记者暗访发现,几乎每名摊贩都声称自己的油都从正规渠道买来,不会有问题。不过,他们又都补充了一句:这些油基本是调和油,不是花生油,因为花生油太贵,而这些油炸食品又卖得便宜。 小摊贩,用油无监管 对街头摊贩使用的原材料的监管,目前还是一个盲区。柳州市工商局公消科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流动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依照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食药、工商等相关部门不可能给他们发许可手续,因此它们尚未被纳入这些部门监管范围。 此外,虽然城管是其管理部门,但是目前城管基本上以疏导为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能按照非法占道经营或无照经营来查处这些流动摊点;而无法对这些摊点的原材料进行把关和检查,因为他们既无这个职责,也没有这个检测能力。这就意味着,这些油炸摊点的原材料,包括摊贩们所使用的油,对其来源和使用的监管目前仍然处于真空状态。 有市民感叹,真空可能会给一些不良摊贩可乘之机,除了希望摊贩能够本着良心做生意外,有关部门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合力找出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
|
|
文章标签: 塑料瓶 |
|
|
|
|
|
|